第一百五十六期 | 2025年5月16日
01.
信息来源:人民网
近日,国际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科学认知、理性消费,帮助广大消费者规避消费风险,维护自身权益。
选择正规直播平台购物。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消费者评价较高的正规平台进行消费,核实商家的营业执照、经营资质等信息,确保其合法合规。警惕通过个人社交账号、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的交易,不要轻信和点击来源不明的购物链接。建议全程在直播平台内置购物系统完成交易,切勿脱离平台进行私下转账交易。
理性对待直播营销话术。警惕“全网最低价”“限量秒杀”“5秒下链接”等宣传,通过第三方比价工具核实历史价格,谨防虚构原价陷阱。不轻信“百分百正品”“特效保证”等绝对化承诺,要求主播出示商品检测报告、授权证书等证明文件。注意识别“刷单炒信”行为,综合查看商品详情页参数、用户真实评价等多维度信息。防范情感营销诱导,避免因支持“偶像”“家人”等情感因素冲动消费。
02.
信息来源:新华社
03.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QuestMobile”
近日,国内知名互联网研究机构QuestMobile发布《2025全域AI应用市场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3月份,AI可划分为三类应用端,分别是移动端原生App、移动端应用插件(In-App AI)、PC端网页应用,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5.91亿、5.84亿、2.09亿;三类应用端内赛道占比最高的分别是AI综合助手(24.1%)、AI搜索引擎(24.0%)、AI创作设计(14.1%),其月度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5.47亿、3.38亿、1.11亿。
由于用户需求不同,不同应用端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已经形成。具体来看,原生App粘性最高,但是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互联网/AI科技企业之外,手机厂商已经成了重要的玩家,前者月活跃用户规模2.72亿,后者月活跃用户规模高达4.81亿。这也意味着,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战火的洗礼,借助开源大模型的助力,手机厂商的打法更加成熟,不仅提前下场“暗度陈仓”,抢占有利的生态位,在应用上也持续拓展更多玩法,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接下来,他们与互联网厂商、AI科技厂商的“合纵连横”,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变数。
综合三个不同应用端用户规模来看,四个亿级AI赛道已经诞生,分别是“AI搜索引擎”、“AI综合助手”、“AI社交互动”、“AI专业顾问”。其中,“AI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赛道,在原生App、应用插件、PC端网页三个应用端内月活跃用户量分别为2亿、3.38亿、1.11亿,可以预期,在用户习惯的快速变化之下,AI搜索引擎赛道还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厮杀。
04.
信息来源:南方新闻网
5月14日,腾讯控股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800.2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1,004.9亿元,同比增长20%;经营利润(Non-IFRS)达693.2亿元,同比增长18%。至此,腾讯毛利与经营利润增速已连续十个季度超过营收增长,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
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中,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至318.5亿元,AI技术成为关键增长引擎。智能广告系统通过算法优化显著提升投放精准度,覆盖电商、快消等多个垂直行业。微信生态持续释放商业化潜力:视频号橱窗带货达人可升级为“微信小店带货者”,朋友圈分享、蓝包抽奖等新场景激活交易活力;小程序、搜一搜等入口通过AI优化交互体验,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14.02亿,为广告主提供庞大流量池。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二零二五年第一季,我们的高质量收入保持坚实的增长态势。AI能力已经对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等业务产生了实质性的贡献。我们亦加大了对元宝应用与微信内的AI等新AI机遇的投入。我们相信,在AI战略投入阶段,现有高质量收入带来的经营杠杆,将有助于消化这些AI相关投入产生的额外成本,保持财务稳健。我们预期,这些战略性的AI投入将为用户与社会创造价值,并为我们产生长期、可观的增量回报。”
05.
信息来源:Campaign亚太
06.
信息来源: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