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终端规模超4亿台;抖音加大新型网络水军治理力度;小红书全链路治理虚假营销
最新动态
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终端规模超4亿台;抖音加大新型网络水军治理力度;小红书全链路治理虚假营销
2025-09-193
Image

第一百七十二期 | 2025年9月19日


01.

勾正科技:今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终端规模达4.32亿台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勾正科技”

中国智能大屏行业在政策红利、技术迭代、优质内容的双重催化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与变革动力。日前,勾正科技重磅发布《行稳致远 驭变跃升:2025H1中国家庭智能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全面梳理2025年上半年大屏行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增长”仍是我国智能大屏行业的核心关键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智能电视终端规模同比增长5.4%、达4.32亿台,家庭激活规模增长了2.4%、达3.4亿户,市场整体呈现低速增长、存量竞争的态势。与此同时,智能电视家庭规模持续增长。2025年,我国智能电视激活用户规模达3.4亿户,增速最快;IPTV激活用户数4.11亿户,增长稳定;有线电视整体呈现下滑趋势,但规模逐步趋向稳定。此外,在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我国智能电视消费需求向更大尺寸、更高品质方向发展,设备换新带动我国大屏开机日活、收视时长同步增长。
报告指出,家庭智能大屏正在成为广告主营销的重要阵地。2025年,智能电视广告是品牌营销关键词,全球广告主营销预算开始向智能电视广告倾斜,智能大屏将是未来广告主营销的重要选择之一。而智能大屏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青睐,则是依靠大屏广告具有流量大、内容多、完播率高、营销资源丰富、用户触达高效、营销效果优等多重价值优势,是驱动广告主增加投入的重要动因。
另据勾正观察,智能大屏营销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流量竞争激烈的当下,广告主更追求全域效率,跨屏整合营销将是重要发展趋势;内容是品牌与用户建立连接的“第一触点”,深化内容营销,更利于打造品牌记忆点;AI驱动个性化体验,重塑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02.

QuestMobile:移动端AI应用用户规模达到6.45亿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QuestMobile”

随着国家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提出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时间点的目标,以及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算力统筹和促进开源生态等八大支撑点,带动了AI行业新一轮发展热情。
国内知名互联网研究机构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8月,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用户规模2.77亿,应用插件(In-App AI)用户规模6.22亿,两大AI应用整体规模达6.45亿;手机厂商AI助手用户规模5.29亿;PC端应用用户规模达到2.04亿,其中,网页端用户规模1.95亿,客户端用户规模0.13亿。
按照“行动意见”制定的阶段性目标,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普及率超过90%。对照8月份的用户规模粗略估算,也意味着接下来五年的市场增量空间巨大,这也成了当下发展的巨大动力:五大类应用形态争相辉映!
从月活跃用户规模前五十名的AI应用来看,五大类应用形态中,应用插件(In-App AI)类达到29个,PC网页端应用为9个,手机厂商AI助手类为6个,互联网及AI科技企业原生APP类为5个,PC客户端应用为1个。
从月活跃用户规模前十名的的AI赛道来看,AI搜索引擎、AI综合助手遥遥领先,用户规模分别达到6.72亿、6.51亿,紧随其后的AI专业顾问、AI效率办公、AI信息检索、AI社交互动用户规模分别为1.17亿、0.78亿、0.74亿、0.71亿,其中,AI信息检索成了赛道黑马,环比增速39%。

03.

报告:中国短剧加速发展 其收入或将赶超电影票房

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Campaign亚太”

根据Media Partners Asia(MPA)最新报告,短剧在中国已成为主流内容形态。预计到2025年底,这一领域的收入将突破94亿美元,有望超越中国国内电影票房总额。

报告追踪了全球短剧经济的发展轨迹。中国短剧市场收入从2021年的5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4年的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162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占比最高(56%),其次是订阅收入(39%)和电商变现(5%)。

目前短剧在中国市场已覆盖8.3亿受众,其中近60%的用户有主动付费行为。市场主要平台包括字节跳动的红果短剧、腾讯的微信视频号以及快手的喜番短剧。这些平台正与阅文集团、中文在线、番茄小说等内容厂商合作,构建独立应用与IP产业链体系。与此同时,制作精良的S级项目逐渐增多,预算最高可达60万美元。

就全球市场而言,短剧领域2024年收入达14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95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28.4%。届时收入主要来源为订阅和应用内购买(74%),广告(25%)和电商(1%)。

对此,MPA表示:"短剧已经从边缘实验成长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全球性产业。虽制作成本低廉,但分发成本高昂,成功取决于速度、规模和可复制的IP发行。中国的生态体系展现了内容与社交、支付系统深度融合的潜力。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正在崛起。最终胜出者将是那些掌控发行与变现基础设施、有效控制用户获取成本、并建立可持续IP产业链的运营方。"


04.

抖音加大力度整治新型“网络水军”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近日,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治理新型“网络水军”的专项公告。公告称,平台上部分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评论等场景批量发布同质内容,滋生虚假不实、不当蹭热、违规引流甚至黑产诈骗等违法犯罪问题。

为维护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合规的经营环境,抖音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近期共下架违规视频4万多条,对3万多个账号给予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罚。同时,协助警方打击数个违法犯罪水军团伙,抓获30余名犯罪嫌疑人。

公告中,抖音安全中心还梳理了治理过程中发现的新型“网络水军”大多具有的四类主要特征和十四种具体行为。例如:第一,蓄意提交虚假信息,以频繁恶意举报的方式干扰平台正常审核秩序,试图以此报复平台上的合规账号或内容;第二,有组织地批量化发布带有目的性的不实信息,引导用户产生错误认知,进而获得不法收益;第三,利用各类作弊手段进行刷粉、刷赞、刷评、刷量,试图通过制造虚假数据,达到伪造虚假流量、炒作热度、增加曝光等目的;第四,违法违规售卖各类“服务”,如付费删评论等,并以此实施诈骗。

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平台致力于打造开放、积极、多元、友善的创作环境,帮助用户记录和分享美好生活。针对前述各类新型“网络水军”行为,平台将精准分类,持续从严打击。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抖音发布了《抖音将建立安全与信任中心推进算法和平台治理透明化》的公告,明确“大量同质化、低俗违规、劣质营销内容实际源于黑产团伙”,平台将在加大对违规内容治理的同时,利用法律武器开展线下打击,并将有关违法线索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


05.

小红书成立“打击虚假营销战队” 实现从账号到品牌的全链路治理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近日,小红书在京举办“打击虚假营销”治理开放日,小红书“打击虚假营销战队” 首次亮相,并公布了平台治理策略与半年治理成果。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战队”成立以来,小红书已封禁虚假账号超1,200万个,处置虚假营销笔记1,376万篇,清理虚假评论超3.6亿条,虚假营销内容曝光整体下降了60%

开放日上,五大治理板块的核心成员也首次亮相,并分别介绍各板块的工作重点和治理策略。据了解,这支跨职能虚拟战队由生态治理、产品、算法等多部门组成,通过系统性协同作战,改变了以往“单点治理、被动应对”的局面,实现了从账号识别、内容拦截到品牌溯源的全链路打击。

“站队”负责人表示,虚假营销不仅破坏了小红书真实的社区生态,也扰乱了公平的商业秩序。虚假营销是通过伪装真实,来实现营销目的,其治理难点,在于利益驱动下的“强隐蔽性”和“强对抗性”。为此,小红书打破部门壁垒,组建了这支深度协同的虚拟团队,构建了账号、内容、行业、品牌、搜索五大治理板块,对虚假营销进行系统化、全链路治理。未来将持续迭代技术模型,提升识别能力;并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真实营销的用户体验,挤压虚假营销的生存空间;还将及时披露治理成果,邀请行业专家讨论治理逻辑,打造更透明的治理环境,让虚假营销无出路,让更多真实分享被看见。


06.

迪士尼等三大影视公司联合起诉AI公司MiniMax 版权合规已成发展关键

信息来源:界面新闻

据外媒报道,迪士尼、华纳兄弟探索和环球影业这三大影视巨头在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共同起诉,指称中国AI公司MiniMax旗下的“海螺AI”应用侵犯版权。诉状显示,MiniMax用上述公司的知名角色/IP宣传“海螺AI”,称其为“口袋里的好莱坞”,还通过生成内容进行推广。

据了解,MiniMax成立于2021年,旗下出海应用Talkie(国内版为“星野”)在AI社交赛道获得亮眼成绩。而诉讼中提到的“海螺AI”则是MiniMax于2024年5月上线的C端用户产品,具有图生视频功能。今年3月,第三方机构a16z发布了2025年全球Top50 AI应用榜单(Web端),海螺AI以全球第12名登顶AI视频赛道,超过快手的可灵和OpenAI的Sora。 

然而,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知名厂商的角色进行宣传和内容生成,无疑为该应用的长期发展留下了隐患。三大厂商在诉状中称,“海螺AI”未来可能生成与完整电影或剧集时长相当的未经授权视频,或构成对好莱坞的威胁。随着AI内容生成平台的快速发展,这类AI生成类平台侵害他人著作权的纠纷的确越来越多。此前,迪士尼、环球影业等公司同样起诉了美国AI初创公司Midjourney,指控其使用厂商的影视作品训练AI模型。

法律界人士表示,AI生成类平台容易产生侵害他人著作权、使用他人的文字作品或者卡通形象等问题,而在法律层面,这些纠纷大部分集中在是否构成侵害著作权,因此主要基于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来评价。内容厂商数次将矛头对准AI新秀,也为其他AI公司提了醒,如何合规,将是和商业、技术发展同样重要的事情。


Image
Image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